2009年8月30日星期日

不对焦


~~~~~



谁说拍照一定要对焦

我就是不想把事物看得那么清楚

看清楚,想想也没有好处

不如不看好

Close Up +4

上一趟回家,和姐姐一起败了一个close up +4。这个叫“无虾鱼也好”,没有钱买macro lens,就买一个filter咯。哈哈哈!

上一回,在家里试了一次,感觉颜色有点怪怪。有点懊恼,所以就到植物园再试试。后来发现,如果把相机里的vivid换成natural,问题就没有了~


感觉很像大红花



待她爆开的时候,是褐色的



终于都可以不用digital crop了



细细长长的,像两条腿



可惜里面没有昆虫



仙女在这里撒了金粉哦~



这个还真够鲜艳的

依恋

露水对叶子的依恋





(我中文程度浅得可以,有谁可以为这依恋,铺上一句?填写空白的思恋)

银色眼泪

2009年8月17日星期一

A Story of The Image


上周末,我有幸随着omy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,参观这个叫“A Story of The Image”的展览。说实在,要不是收到这封omy的电邮,我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展览。惭愧,惭愧……

这展览的作品,全是从Antwerp运来的。作品有古典画、现代画、摄影、三维的艺术品等。我本身是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生,虽然喜爱艺术,但只对摄影和音乐比较懂得,看这一大片的艺术品,要不是有向导给我们解释,分析作品带来的意义,面对这些新旧作品,只怕脑袋一片空白。

入口处的第一二幅作品。两幅画摆在一起,是一种对比的形象。右边小幅的画,主人公是个平凡人;左边大幅的画,主人公却像是身份显要的人物。拍了一张照片回来,才发现这对比何止是两幅画里的主角,就连两幅画的尺寸也未免差得太远了吧~


正当向导为我们解释着一副非常抽象的现代画的时候,我却在人群后关注这幅画。(不小心承认了我的不专心)身为不折不扣的理科生,对于画家的名字年代实在是一窍不通。只记得作品名叫“The Four Continents-America”。这幅画旁,是Asia。画家用不同事物,来代表着一个州。让我觉得有点像地理课本的感觉。


向导并没有把我们领进这间展厅,可是我觉得这展厅的光线特好。展出的,全是摄影作品,好像比较适合我。


以下这幅,叫"Garbage"。不知道为什么,我就是觉得这小小的垃圾桶特别可爱。至于光线,是我特意把焦点放在作品上的。让那“小黄”更出色。


这作品叫“A Restorer of Paintings”。这幅画,让我感觉我就身在其中。好像我一不小心溜进了画房,静静地看这位专心画画的老公公。把那一刻,凝住了。


这“Untitled”,是用面包构成的十字架。面包和十字架,你想得出来那关联吗?


当天和我一样当起“单眼妹”、“单眼仔”的人很多。可是,各花入各眼,每个人对艺术的诠释不一样。拍下的照片不一样,被吸引的因素不一样。这样,才精彩。


向导讲解完毕以后,是我们的自由活动时间。我和慧芳,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,被记者拉去采访了……很"paise"哩……面对镜头的我们很生涩,胡言乱语一番,真的很不好意思。被问起哪幅作品最吸引我,我说以下这一个,“When Faith Moves Mountains”。

我看见这作品,第一个感觉是“现代版愚公移山”。这发生在Peru, 2002年。500名志愿者,为艺术家拿起了锄子,把这座山,移了几公分。我从来没想过,故事书里的故事会成真。难怪,对于这作品的诠释,艺术家想用此来给当地带来希望。


"When Faith Moves Mountains"志愿者的照片。


这一副画,就是展览宣传用的作品,叫“In Lamentation over the Dead Christ”。要不是向导的详细解释,我根本就没注意到,画中的Christ的肤色,正渐渐地失去血色。比起身旁的人,还红润的颜色,Christ身上的肤色,已渐渐变得灰白,生命正一点一点地逝去。向导说,肤色的拿捏,是画家Peter Paul Rubens的强项。


"Truth Exposed"是由一块一块的Verite(法文),即“真相”而构成的一幅作品。每一块真相,都有不同大小,也不同形状。正反射现今社会,种种歪曲的事实一样。


以下作品,名Location 1. 一条宁静的街道,没有人、没有声音。只有一闪一闪的交通灯。仿佛是被遗弃的死城。往往夜深人静的时候,都会在街道上看见这种画面。只是同一个地点,太阳一升起,又是生气勃勃的一天。生命就是这样,一直延续下去。

不管是画像、摄影、录影还是音乐。一副艺术品的诞生,往往和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印象、回忆有着紧紧的关联。画家或艺术家往往会把某种片段的记忆,记录在作品内;摄影及录影家,总是把最吸引自己的那一刻,凝住;音乐家,把自己对一件事的感情,转化为音符。观者与听者,又用另一种不同的诠释,自己的感觉和回忆,来对一幅画、一首歌种下不同的情感。

就因为如此,即使科技再发达的年代,我们的生活还是不能脱离艺术。

别说你不懂艺术。我们每天听的歌、看的电影、读的书、巴士站的广告板……都是一门艺术。平凡的一天,看见每一样平凡的事物,都是一种艺术。偶尔放慢脚步,观看平时不起眼的角落,或许你会发现些什么。

后记:
向导说,以一间年轻的博物馆身份,要向世界著名的博物馆申请租借作品展览,是件困难的事情。如果展览总是人烟稀少,以后政府批给的展览费用,就会越来越少。
其实偶尔参观展览,是件很不错的事情。总比每天逛街来得有意思。你看欧洲不也是一条街好几间艺术馆吗?多有味道~
希望我也可以尽一分力,给大家介绍介绍。
有兴趣者,记得参观哦!

2009年8月5日星期三

Dome Cafe

毓豪说,如果要上咖啡馆,为什么非去星巴克不可?

我们到了Dome Cafe。至今,除了Marina Square里的那间Dome Cafe,我在其它地方都没看见过。其实这里环境比星巴克好多了,人少一些,幽静而且椅子也很舒服。一样的价格,在这里比较松弛。

一杯香浓的卡布奇诺


配一个scone

就这样,过一个幽静的晚上。

(我们看咖啡馆里没有人,其实也有点担心它会不会倒闭,以后就少个好去处。所以,在这里打打广告 :P)